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时尚先生
时尚先生
2016-06-22 15:45:28
来源:风尚中国

过去二十五年,梅洁楼一直精心收藏见证新中国重要历史时刻的优秀山水画、书法和绘画作品,旨在通过展览丰富及高质素的画作系列,为公众重现这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面貌,推广多角度赏析新中国的艺术和历史。逾百幅出自55 位近代中国知名艺术家的书画,涵盖白雪石(1915 至2011 年)、程十发(1921 至2007年)、傅抱石(1904 至1965 年)、贺天健(1904 至1965 年)、蒋兆和(1904 至1986 年)、李可染(1907 至1989 年)、林风眠(1900 至1991 年)、刘继卣(1918至1983 年)、陆鸿年(1914 至1989 年)、陆俨少(1909 至1993 年)、齐白石(1864至1957 年)、钱瘦铁(1897 至1967 年)和朱屺瞻(1892 至1996 年)等名家作品。参观者将踏上生动的新中国时光旅程,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成立为起点,1970 年代末为终点,回顾新中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景象。

香港梅洁楼创办人罗仲荣先生表示:“新中国绘画作品记录了20 世纪下半叶中国长达三十年的独特时代体验。这驱使我在25 年前开始收藏这些被忽视的艺术珍品,最终促成今日举办《河山色染 — 绘出新中国》巡展。我们很荣幸在艺术文化底蕴深厚的上海主办这次巡展,更希望参观者通过艺术赏析新中国的历史文化,能够满载而归。我们很高兴能与中国嘉德合办这次展览。”

《河山色染 — 绘出新中国》展览联席策展人毛岱康女士(Catherine Maudsley)表示:“我们很高兴看到参观者对香港梅洁楼的新中国书画珍藏反应热烈,更欣慰是看到新一代中外学者研究这些书画,加深及扩展大家对这三十年历史的认识。”

此次展览按主题分了数个展区,书画作品再按时序在每区展示。整个展览以陆俨少的《书法“毛语录”》(1942 年)为开端。这幅书法作品临摹在白铅红色纸本上,内容节录自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,说明文学艺术在新中国的功能与目的。接着是一系列农业改革及集体活动的画作,其中包括江苏国画院集体创作的《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》(1958 年)和吴作人的《幸福院》(1958年)等,活灵活现地把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。1958 至1961年,新中国进入“大跃进”时期,“人民公社”、“土法炼钢”等新制度、新现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。

下一区的作品呈现对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渴求,如林风眠的《冶炼图》(50 年代末至60 年代初)、《水霸工地》(50 年代)、《山乡建设(二)》(50 年代),以及傅抱石的《煤都壮观》(1961 年)和陆俨少的《一个新兴工业城市的成长》(1962 年)。

记录军事实力的作品有钱瘦铁的《抗美援朝 — 保家卫国》(1951 年)及《抗美援朝进军图》(1951 年),唐大禧的《人民的苹果》(1973 年)则记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日常生活,其后更成为风行全国的宣传海报。

巨型画作展区内将展出各种形象鲜明、勇敢坚定向新中国迈进的肖像,如王迎春及杨力舟的《挖山不止》(1973 年)及白伯骅的《伟大与光荣》(1977 年)均呈现了栩栩如生、意志坚定及不屈不挠的人物。此外,亦展出20 幅受毛语录或传统中国山水笔墨画所启发的重要作品。

对政治领袖的崇拜亦是新中国时期的现象,展览内可看到典型人物描绘作品如蒋兆和的《列宁像》和吴作人、关山月及沈尹默共同绘画的《毛主席像》(1962 年)。

最后,表演艺术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最有力的思想及信念传达方式,刘继卣的新京剧《红灯记》(1968 年)及芭蕾舞剧《白毛女》(1968 年)可说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展览名称:《河山色染 — 绘出新中国》

展览场地:龙美术馆 — 西岸馆 (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 号)

网址 :http://thelongmuseum.org/cn/exhibition/overview/d94dvu

入馆费 :人民币50 元

有关香港梅洁楼

香港梅洁楼由罗仲荣先生及其妻刘洁梅女士于接近三十年前创立,堪称中国水墨画收藏典范,收藏范围广阔深远,涵盖20 世纪众多水墨画派别,收纳齐白石,张大千等大师、新中国时期、上海画派、岭南画派及香港艺术家的书画作品。除水墨作品外,香港梅洁楼还收藏大量木刻印版。

精选作品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江苏国画院集体创作《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》

设色纸本

一九五八年作

尺寸:146 × 96厘米

款识:吃饭不要钱,老少齐开颜,劳动更积极,幸福万万年。

一九五八年十月江苏国画院钱松岩、余彤甫、魏紫熙、宋文治、吴俊发、徐天敏、张文俊、叶巨吾、亚明、傅抱石集体合作。

钤印: “集体创作”。

展览:1958年12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《江苏省国画展览会》,是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》的候选作品。

著录:

《美术》1959年第1期首次发表。

《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-1966》中国青年出版社 陈履生着 2000年10月第54/55页图版93

嘉德十年精品录:中国近现代书画 油画 雕塑 中国嘉德、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46/247页

《人民公社好吃饭不要钱》,作于1958年。江苏国画院傅抱石、钱松岩、余彤甫、亚明、宋文治、魏紫熙、徐天敏、张文俊等合作。这一年,中国农村实行“人民公社化”,公社所属各队办公共食堂,让社员摆脱家庭束缚,免费到食堂吃饭。画面描绘了社员们在食堂吃大锅饭的情景。工笔,大场面,气氛热闹而祥和。画面题:“吃饭不要钱,老少齐开颜。劳动更积极,幸福万万年。”不过,1958年的“吃饭不要钱”,是把平均主义误当作共产主义,不久就被取消,重新回归家庭做饭。这件作品绘制精美,为我们展示了那一场乌托邦的欢乐幻境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林风眠(1900 – 1991) 《冶炼图》

设色纸本

尺寸:79.5 × 78厘米

款识:林风眠

钤印:“林风眠印”。

赵文俊题签 : 此图大约林氏在川沙上钢三厂参观后所绘,时间为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,正值全国大炼钢,以钢为纲时期。 赵文俊题记于沪上无逸阁。

《冶炼图》,林风眠作。无年款。1958年的“大跃进”,在工业上提出以钢产量为标准“赶英超美”。怎么赶和超呢? 靠人海战术,全民“大炼钢铁”,城市、乡村、工厂、学校,都建立炼钢小高炉。成千上万没有设备、不懂技术的人炼钢,结果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,也难以达到默认的目标。这种只有浪漫热情没有科学精神的做法,收获的是失败教训。林风眠此幅,只画了钢厂里工人有序的技术劳动。画家似乎对“全民炼钢”保持着清醒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傅抱石(1904 – 1965)《煤都壮观》

设色纸本

一九六一年作

尺寸:28 × 84.5 厘米

款识:煤都壮观。一九六一年八月四日,得巡礼抚顺西露天煤矿,规模产量均全之冠。最感人者,现有工人念余万,而属目不见多人,真壮观也。仓卒写来, 殊未足尽万一,斯堪愧耳。十六日抱石沈阳记。

钤印:“傅”、“一九六一”。

展览:《傅抱石百年大展》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 中山国家画廊2004年12月18日至2005年3月27日

著录:《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》辽宁美术出版社1964年 图版12

《傅抱石的世界》叶宗镐着 台湾羲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4年 第404/405页

《煤都壮观》,傅抱石,作于1961年8月。这年6月9日,傅抱石与关山月到东北辽宁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参观访问,先后到过长春、沈阳、小丰满、长白山、龙潭山、松花江、延边、哈尔滨、镜泊湖等地。8月4日,到抚顺煤矿一日,回到沈阳作此图。东北之行,是傅抱石最重要的写生活动之一。他描绘小丰满水电站和这幅抚顺露天煤矿的作品,被认为是新中国建设题材的典型案例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白伯骅《伟大与光荣》

Bai Bohua, A Great Life! A Glorious Death!

刘胡兰(1932-1947),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。当时的云周西村革命气氛浓厚,老百姓非常拥护共产党,有“小延安”之称。在环境熏陶下,性格刚强的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,10岁参加儿童团,13岁参加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“妇女干部训练班”,毕业后担任村妇女救国会秘书,14岁成为中共候补党员。1947年1月,被阎锡山军队逮捕,以不满15岁的年龄凛然就义于铡刀之下。2月初,中共新华社便向全国解放军各报发了通稿,包括《向刘胡兰同志致敬》的评论和《只要有一口气活着,就要为人民干到底——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》的报道等,号召全国人民、全体共产党员向刘胡兰同志学习,为争取祖国的独立、和平、民主而奋斗。与此同时,话剧、歌剧《刘胡兰》排练出来,演出效果非常成功,使得刘胡兰的

事迹得以迅速传播。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于1947年3月26日和1957年1月9日两次题写“生的伟大,死的光荣”,最终确立了刘胡兰极其高大的光辉形象,被纳入革命历史题材系统,成为当时人物画家可以选择的表现内容之一。

美术中的“刘胡兰”,有油画、国画、雕塑、版画、连环画等多种形式,形象有大致固定的模式:短发,握拳,昂首挺胸,身材健硕,形象朴实,神情坚毅。最著名的是冯法祀的1957年(刘胡兰牺牲十周年)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《刘胡兰就义》。

白伯骅(1944b),北京人,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,1972年师从蒋兆和,这件《刘胡兰》便是典型的蒋派人物画——脸部以素描造型为主,准确生动;身体除胸部略具高光外,其他部分淡化素描关系,以痛快沉稳的笔线为主,整体大气,很好表现了棉袄的厚重质感。

背景的雪压青松,实际上与文人画托物言志的传统一脉相承,既指刘胡兰牺牲时的严冬时节,也喻指现实的严酷。

该作作于文革之后不久,仍属英雄人物表现模式,如面部的“红光亮”处理方式,大义凛然的姿态,略为仰视的角度,鲜艳红袄的色彩象征意义,背景中淡红色的天空,位于人物下半部的苍松等等,均将人物衬托得无比高大和神圣,在刘胡兰题材和这种模式中,还是很有代表性的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刘继卣《红灯记》

Liu Jiyou, White Haired Woman, The Red Lantern

1967年5月1日至6月17日,江青主抓的七个戏剧作品和一个音乐作品,即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海港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、《奇袭白虎团》,芭蕾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、《白毛女》,交响音乐《沙家浜》在北京六大剧场隆重上演,媒体宣传大造声势,如5月31日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社论《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》,其中五次出现了“八个革命样板戏”字样,此后,“八大样板戏”成为约定俗成的宣传用语,传统戏一律叫停。尽管用所谓“八亿人民八台戏”来概括“文革”文艺有失片面,但“八大样板戏”时代的确是文艺创作极度贫乏、灰暗的时期。

刘继卣是一个基本功极为全面的画家,白描、工笔、重彩、小写意、大写意俱能,人物、动物、花鸟、山水、楼阁兼擅,还能融合西法而不露痕迹。1950年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,将其深厚的绘画功力运用于连环画创作,画风很快成为连环画界仿效的典范。

作于同一年的《白毛女》和《红灯记》一写一工,均以剧照为参照,均为一人高举一道具形式,顶天立地式构图,道具半露半隐,人物表情均含抗争但不做过分激愤的处理,动作为舞台经典定格,但容貌为刘氏一贯的脸部模式。 《白毛女》巧妙运用劈笔、散锋表现衣衫的破碎,笔线极为纵横、简约、奔放,有遒劲锋利、大刀阔斧的气势,极富视觉张力;造型朴实、简练,结构准确,人体解剖因素运用得纯熟、和谐、游刃有余。《红灯记》工中带写,收放有度,表情刚毅而含蓄,且不失巧俏,用墨干净,用色明快,染色既有依解剖结构的微妙变化,又极为整体、利落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李可染《昆仑山色》Li Keran, Kunlun Shan

《昆仑山色》较为特出的是用工整的倪云林味道的楷书抄录的整首毛泽东《念奴娇•昆仑》,在李可染山水画中,不仅算是题跋字数较多的,书法风格也是比较少见的,这种书风一方面体现了恭谨态度,一方面与画风相协调。

《念奴娇•昆仑》作于1935年长征即将胜利之时,与1965年的政治环境并没有太多呼应关系,选择这一题材也并无太多政治含义,更多应该是艺术上的考虑。在创造了《山静瀑声喧》、《漓江胜境》、《万山红遍》等图式后,李可染显然是要借“昆仑”之题“发挥”出一种新图式。选择毛泽东词意当然有时代原因,但词意中的“横空出世”、“莽”、“玉龙”、“江河横溢”、“倚天抽宝剑”等意象,应该更是画家的艺术追求。

李可染对这个题材做过速写、水墨的多次尝试。与他之前以积墨块面为主的面貌不同,“昆仑”系列显然尝试在积墨法中突出笔线的质感。这个摸索实际上早在1956年的山水写生和1957年的东德旅行访问写生中,就已经开始,如《巫峡百步梯》、《德国飞瀑图》以及对山和水口的研究等等,“昆仑”系列旨在将之前未完成的构想推进一步。

“昆仑”图式应该借鉴了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的手法,群山拔地而起,壁立千仞,横在画面中景,阻挡了向后空间的延伸,所谓“远望不离座外”,着重点在山石的质感,雄壮、坚硬、四面皴厚,如在目前。与《溪山行旅图》不同的是,中、近景被刻意拉近,甚至几乎没有景别,使山体更显促迫,更有伸手可及之感;用来对比山之高的,也不是行旅中的“小”人,而是近景中的树木和低矮山峦,使得主体群山更具撼人的力度;平行于画面底边的溪水,在树林间时隐时现,缓解着气氛的肃穆,山脚缭绕的云气柔化了山的粗硬,为画面增添了韵味。

1965年12月,山雨欲来风满楼,距离“文革”不到半年,师生被拉到“社教运动”、“四清运动”,一去便是八九个月,教学无法正常进行,画家的创作更是屡遭阻遏。“昆仑”系列就此搁浅,等到“文革”结束,再度可以自由创作之时,李可染已经是七十高龄的老人了。我们终是没能见到李氏“昆仑”的进一步锤炼升华。

好评如潮《河山色染—绘出新中国》巡展第三站

贺天健(1890 – 1977) 红旗颂

设色纸本

一九六一年作

尺寸:68.5 × 31 厘米

款识:红旗颂。一九六一年。贺天健谨制。

钤印:“天健手制”。

展览:《千祥云集 – 中国吉祥图案文物 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》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暨敏求精舍联合主办 香港艺术馆筹划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7月19日

著录:《千祥云集 – 中国吉祥图案文物 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纪念展》香港艺术馆编制 2005年 图版143 第240页

《红旗颂》,贺天健,作于1961年。在中国,红旗是革命的象征,歌颂它,就是歌颂中国共产党,歌颂新中国,歌颂红色革命。在五十至六十年代,工厂学校农村都有各类“插红旗,拔白旗” 的活动,工作达标,学习优异,劳动出色,政治上进步,都算是“插了红旗,拔了白旗”。此幅画红色土地上有两株高大的松树,显示出崇高感,是一件间接歌颂革命红旗的寓意山水画。

©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。
标签:艺术品    艺术画    河山色染    
你该读读这些:一周精选导览
更多内容...
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