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体的玻璃罩里躺着一个硅胶做的婴孩,球面上覆盖满了各种昆虫。
算账算出来的艺术家
方力钧不会让自己的人生这么轻易滑过。他凡事爱“算账”,不论是对生活、感情还是艺术,他都算得清清楚楚。除了请客吃饭从不吝啬之外,别的时候,方力钧很少干亏本的“买卖”。
过去的十几年,他的每一步都是有计划、有控制地进行——
1989年,大学毕业的方力钧进驻圆明园画家村。在那个城乡结合部,他的画作上出现的多是农民。他也很明确的制定着自己的工作顺序:开始从铅笔向油画笔过渡。为了避免两种题材转换中存在着的风险,将风险降到最低,方力钧最终小心翼翼选择了黑白油画的创作。其实,他也承认:当时他自己对于油画创作的信心不足,黑白颜色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自己技术上的缺陷。而且,灰色也很符合当时他怀才不遇的心境。
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——首届有中国艺术家受邀参加的国际大型展览。在展览上,方力钧的作品备受关注。随后,他便荣登了《时代》封面,作品被国家级美术馆收藏, 一下子站上了艺术界的制高点,并从此改变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格局。那一年,方力钧年仅30。
你可以说这是运气,但是,方力钧之所以能在威尼斯双年展上这么突出,与他之前的“远见”抹不开关系。1992年,尽管方力钧穷得叮当响,仍然坚持不兜售自己的画作,在他心中有一个梦想,就是待到机会成熟的时候,做一个完整的展览。所以,在威尼斯双年展,也许方力钧并不是最有才的艺术家,但却是作品最多最全的,所有的作品搁一块,视觉冲击力一下就出来了。
1993年后,方力钧的作品开始陆续被日本等国家的美术馆收藏,个人的日子也开始由温饱、小康到富裕了。
1996年,33岁的方力钧在东京举办了个人回顾展,这一次国际展览在他的成名之路上“非常重要”。因为从这时候开始,国际上的的收藏家们开始追捧方力钧的作品了。
方力钧重庆个展
一生创作一个符号足矣
除了创作,方力钧的“算计”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上小学时的一天,他在新华书店租了一本小说,租金是一天一分钱。他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这本小说,想省下一天的租金。学校在城西,书店在城东,走到半路上,他忽然发现书店就要关门了。他当时想也没想,拔腿就跳上公共汽车,赶到了新华书店,但结果还是没赶上。
“过了很多年,我忽然反应过来,车票要5分钱,就是说我用了6分钱的赌注,去抢一分钱,却没有抢回来。就算我成功了,也很不划算。”多年后方力钧反应过来以后,他感到“深受伤害”。于是,方力钧会计算伤害,并试着将其带来的负面降至最低。
而对于外界对他的评价,或褒或贬,方力钧都仍然“平易近人”的生活着:无论是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是所谓的经典艺术,只要是朋友的事,他都会亲临捧场。遇到粉丝围观、合影,他全部耐心一一满足,始终面带微笑。遇到美术馆邀请他讲座,只要有空也是必定到场……
当然,所有人问他最多的问题之一肯定是“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符号化?”。他这样解释:一个人一辈子做不了太多的东西,一生中能做出自己的一个符号化的图案作品,应该很值得欣慰了。